思虑是一种,很玄的东西。
「思虑之政,谓思近虑远也。夫人无远虑,必有近忧,故君子思不出其位。」
严格说起来,思跟虑本身是同义,不过现代使用习惯上,虑会多一点负面意义,思比较中性。
就像诸葛亮在这边提到的「远虑近忧」。
「君子以思不出其位」,是易经的句子,是易经就是一句话有三千六百五十种解法的意思。
最普遍字面上的意义,就是君子的「心理活动」,不会超出自己的本分。
你不会去想总统该怎麽当,黑奴有多可怜,也不会想着今天晚上要去偷拍外流网站看看。
管好你自己,谢谢。

跟著諸葛亮學兵法:「思者,正謀也;慮者,思事之計也。」-豁天游|活田酉 一个专门分享有趣的信息,激发人们的求知欲。
对不起我先管管我自己。
诸葛亮在兵法之中提到这个「不出其位」,是什麽样的用意?
我们继续往下看。
「思者,正谋也;虑者,思事之计也。非其位不谋其政,非其事不虑其计。」
思,是你所思考的事物本体。
比方说,今天中午要吃什麽。
虑,则是关於这件事的计算规划
比如说,去三商巧福吃牛肉面,虽然没有很好吃也不算便宜,但是至少有冷气可以吹。
可是走过去要晒十分钟的太阳,来回加上吃饭午休时间几乎都结束了。还不如多花几十元叫外送在公司等吧。
今天如果你带了便当,然後在那边帮同事帮同学想中午要吃什麽。那就是非其位而谋其政。
明明该考虑中午吃什麽,却先想晚上要好料搭车过去要花多久走路还是搭公车比较好。那就是非其事而虑其计。
「大事起於难,小事起於易。故欲思其利,必虑其害;欲思其成,必虑其败。」
这里的难易,看成复杂跟简单比较方便。
要思考一件有利的事,一定要考虑它的负面影响:前面的例子就讲了。
要思考一件事情的成功,就必须先考虑它的失败。
这倒不是耍嘴皮,其实有点不一样。
同样看上面的例子,叫外送「成功」的话,那就爽了。
问题是,你有没有想过叫外送可能的失败?
先想失败是什麽:送不到,送来太晚午休都结束了。
为什麽会招致这样的失败?

跟著諸葛亮學兵法:「思者,正謀也;慮者,思事之計也。」-豁天游|活田酉 一个专门分享有趣的信息,激发人们的求知欲。
外送员同时拿几个人的单,分送,就容易发生。
考虑到这点,提高外送成本使用直送服务,就降低了机率。
外送员可能在途中发生事故或问题?挑选好的外送员不要闹了。
但是你可以挑选尽量邻近的店家,减少路途的同时也会降低变数。
怕太晚,预约提早也是个处理。
所谓的思考失败,除了包含失败的类型,失败的原因,其实还应该思考「失败的代价」。
如果失败的代价只是二十元,你就不应该花五十元来避免这个类型的失败。
「是以九重之台,虽高必坏。故仰高者不可忽其下,瞻前者不可忽其後。」
九重的高台,想成九层塔吧不是吃的那种,虽然又高又漂亮,但它是会坏的。
嗯?这是废话,要跟前面那句连在一起看:看到漂亮又高耸的高台,你要去想如何避免它的崩坏。
这很明显不只是说建筑,也在说国家与政权。
而避免九重台的崩坏,你就要注意基座。
所以仰望高处时,不能忽略低处;看着前方,也不要忽略背後。
「是以秦穆公伐郑,二子知其害;吴王受越女,子胥知其败;虞受晋璧马,宫之奇知其害;宋襄公练兵车,目夷知其负。」
这就是四个典故,在说看着好处看着成功看着利益的同时,思考失败的情况。
秦穆公伐郑就我所知,二子不是他的儿子,应该是百里奚跟蹇叔,他的两大老参谋。
当时是有郑国人来说他是管城门的,秦国打来他就可以开门,稳的。
秦穆公问两老意见,老人家表示,郑国那麽远打了哪可能有利益,而且有人愿意卖这小小郑国,难道没人想要出卖过秦国吗?
後来秦穆公照样出兵,但碰上爱国商人弦高,就转了个车头,去吃晋国的小朋友。
晋襄公大怒,当时他正在服晋文公的丧,直接来个哀兵必胜大破秦军。
吴王受越女这个大家都知道,就是西施的故事。
宫之奇可能不算有名,不过你看到虞国跟晋国,可能就猜到成语了。
「假虞灭虢」。是说後来也很多人乾脆不提虞。
宋襄公这个也是知名故事其实,啊他就春秋五霸霸不起来那个。
目夷则是靠腰叫他不要去搞会盟的臣子。

跟著諸葛亮學兵法:「思者,正謀也;慮者,思事之計也。」-豁天游|活田酉 一个专门分享有趣的信息,激发人们的求知欲。
有没有以天子之名会盟诸侯,就是春秋霸主认定的标准。
跟他们实际的能量有多大并不会划上等号。
「凡此之智,思虑之至,可谓明矣。夫随覆陈之轨,追陷溺之後,以赴其前,何及之有?故秦承霸业,不及尧舜之道。」
以上四个案例的五位智者,他们的思虑之周到,就是很明白的范例。
跟随着翻覆的马车所走的轨道,追在已经掉入陷阱或是溺水的人後方,走相同的道路前进,是想要去哪里?
所以说,秦国继承春秋五霸的做法,没办法建立尧舜那样的盛世啊。
「夫危生於安,亡生於存,乱生於治。君子视微知着,见始知终,祸无从起,此思虑之政也。」
我在说的道理就是,安全的环境中,会产生危险。
只要是生存着,就必然会面对死亡。
治世底下,同样隐藏着不安定的因素。
能够从小地方明白重点,看了开头就知道结尾的人来思考计算,才能扼杀祸乱於襁褓之中。
这,就是思虑之政。
还有一篇,十六策就结束了。
後面剩的是将苑,每篇都比较短,应该会多篇綑绑在一起做翻译。
它们合在一起的版本,就被称为《兵法二十四篇》。
不过看到这里,我有些话想说。
《便宜十六策》确实是更适合的名称。
诸葛亮不是神仙,并没有在说什麽无上大爱无上大道的事情。
虽然我前面说,这些篇章像是给阿斗的教科书,但其实用「对策」来说更符合时代与地位。
为什麽要去推测这些篇章产生的时间?就是它们刚开始看还像是通论,但慢慢走下去很明显就是针对某些事情提出的应对手段。
军非常法,所以诸葛亮从常法开始说,要君主知道非常时行非常事。
《孙子兵法》比较接近通论,讲的层面广,应用也方便。
几乎可以当工具书来使用。
而《便宜十六策》则其实就是讲「北伐怎麽打下去」跟「国家如何治理」而已。
对诸葛亮来说,这就是一体的两面。
所以文章整体会有点像一边教小孩吃饭一边教他擦屁股。
给任何管理者看,大概就是一个「朕知道了」。
阿斗也是,他并没有照办,就只是好啦我知道你要继续打你就打吧。
不过我很喜欢这种风格。
等到完结,或许再来聊聊从作品中认识的诸葛亮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