雷诺汽车的类型与合资身份
雷诺汽车的归属并非单一定义,因为它存在两种不同的类型。如果谈到的是东风雷诺,那么它明确归属于合资车阵营。然而,如果是进口雷诺,则不在此列,其性质有所不同。
合资车的背景与合作模式
许多国际汽车制造商与中国企业联手,通过成立合资工厂,让特定车型在中国实现本土化生产。这样做可以降低售价,提升市场竞争力。举个例子,一汽大众、上汽大众、华晨宝马等都是知名的合资品牌,它们借助国外技术与管理经验,提升产品质量和市场地位。
合资车的优势与市场吸引力
合资车是外国厂商与国内厂商合作的产物,它们凭借技术、资金和管理优势在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。中国消费者往往青睐于合资车,因为它们通常提供优良的性能和价格优势。比如雷诺与东风汽车的结合,如科雷嘉系列车型,就凭借性价比赢得了消费者的青睐。
雷诺在中国的具体情况
作为法国制造商,雷诺通过与东风汽车的合作,成立了东风雷诺,将更多的车型引入中国市场,提升产品质量和竞争力。东风雷诺的车型如科雷嘉系列,以其性能和价格的双重优势,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热烈追捧。
结论与选择
总之,雷诺是合资还是进口,取决于具体车型。如果是中国生产的东风雷诺,它就是合资车;而进口的雷诺则不然。在购车时,消费者应根据自身需求,选择适合的雷诺车型,如若追求性价比,东风雷诺不失为一个理想选择。
东风雷诺是什么车系车
文/宋双辉
关于“雷诺退出中国”的消息已经传了一个多月,今天终于有了正式说法:东风收购东风雷诺合资公司全部股份,雷诺退出中国的燃油乘用车市场。也就是说雷诺“部分”退出中国了。
雷诺中国发布的声明
怎么说呢,看到这则消息我内心并没有过于惊讶,只是感觉拖了这么久,中法双方终于迈出了这一步,反倒是一种解脱的感觉。
如果没有春天的这场疫情,东风雷诺可能还会继续耗下去,现在没有了羁绊,东风和雷诺都可以转身去做更重要的事情了,挺好。
01
7年一梦,雷诺醒了
雷诺在中国市场上演的,又是一出“起大早赶晚集”的戏码。
早在1994年就与三江航天合资成立了三江雷诺,但是重点放在了商用车上。后来尝试用CKD组装的方式国产,但是成本太高导致合资失败,这事儿就这么黄了。
再后来雷诺与日产结盟,东风日产又开始在中国顺风顺水的发展,当时的联盟老大戈恩一看,这么有潜力的市场雷诺不能放弃啊,于是2004年开始撺掇东风和雷诺合资,只是命途多舛,一等就是十年。
直到2013年东风雷诺才正式成立,完美错过了中国车市黄金发展的十年,但即便如此,这十年间雷诺以进口的方式在中国销售,也是有点名气的,虽说小众吧,但是蛮有个性,也有自己的粉丝。
按理说国产之后,雷诺可以甩开膀子在中国加速发展了,实际上2016年到2017年这段时间,东风雷诺的市场表现也是挺不错的,一直小快步增长,年销量从3万辆增长到了7.2万辆,眼瞅着要进入10万辆俱乐部了。
但是进入2018年,中国车市凉了,东风雷诺的销量也跌到了5万辆。等到2019年,这个数字就变成1.8万辆了。至于今年前三个月,才600多辆,不提也罢。
02
法系车在中国的宿命注定悲伤?
为啥雷诺和标致以及雪铁龙这些法系车在中国就是吃不开呢?类似的总结归纳咱们也没少进行,一句话概括就是自身定位不清。
法国车总认为自己比德国车高贵,定价那都是想向大众看齐的,但是在中国老百姓的认知中,法国车应该是卖到韩国车那个价位才合适。
再加上它们的产品开发总是跟不上中国消费者需求的变化,而且新车引入速度太慢,雷诺国产后7年了就那么三款汽油车加上去年推的一台电动车,东西又不便宜,指望谁买单?
03
疫情之下,止血最重要
东风雷诺在国内每况愈下,雷诺在全球市场也是越过越惨,自从前年昔日掌门人戈恩出事之后,雷诺的业绩就一落千丈,去年亏了1.4亿欧元,也是它十年来第一次亏损。
所以在换了两任CEO之后,雷诺宣布要在三年之内削减20亿欧元的成本,把不盈利的产品和业务都砍掉,其中重点提到了中国合资业务要“重新评估”。
如今看来,他们评估后的结果就是,燃油乘用车业务还是退出中国吧,保留商用车和电动车就够了。
2017年底雷诺与华晨成立了华晨雷诺金杯汽车有限公司,开始在中国发展雷诺品牌的轻型商用车业务;2018年雷诺宣布入股江铃集团,双方专注于电动汽车生产。两块主营业务都有了交待,燃油乘用车这块鸡肋,舍弃也无妨了。
对于东风来说,法系品牌有标致和雪铁龙两个就够它折腾得了,定位有重叠的雷诺甩掉也罢。以后东风雷诺这些资产可以用来进行重组和转型升级,也不会浪费。
东风雷诺员工收到的重组通知
反正东风旗下业务众多,东风雷诺的工人也不愁接下来没有去处,留在东风系内有很多选择。经销商们也能转为代理其他东风旗下的品牌。
车主们也不用担心以后售后没人管了,很可能划分到东风日产那边了,本来雷诺和日产也共享了很多零部件。
东风雷诺供应商收到的债权债务情况梳理通知
最重要的是,疫情重创之下大家都缺钱,甩掉了这个沉重的包袱,东风和雷诺都可以轻松不少。
东风雷诺的退出,有唏嘘有伤感,不过汽车行业就是这么残酷,一场疫情加速了行业洗牌,接下来和我们saygoodbye的品牌可能还有很多。
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,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