易车讯日前,我们从相关渠道获得了全新沃尔沃XC90假想图,该车最快可能会在2022年内全球首发,随后将于2023年开始量产,并且大概率会在成都国产,预计燃油版车型会继续命名为“XC90”,纯电版车型可能命名为“EXC90”。
外观设计方面,最新假想图结合此前的专利图绘制,已经非常接近量产车的样式了,就外观设计而言,全新XC90的变化不是很大,但是对比现款车型的比例推测,预计轴距更长,后排空间更大,并且后悬也更长,预计拥有更大的行李厢容积,同时整体更具跨界气质。
对比车身比例,目测比下方现款XC90轴距及后悬更长,预计内部空间更大。
除此之外,还能知道新一代EXC90将会基于SPA2平台打造,这是一个可以兼容纯电和燃油产品的模块化平台,目前能确定将会推出纯电产品,不过可以预料到的是,根据市场的需要,大概率还会推出燃油、混动和插混版车型,届时2.0T发动机预计仍旧会成为主力。
根据易车App“热度榜”显示的数据,沃尔沃XC90在豪华品牌中大型SUV同级别竞品中排名第2,日均关注度4.34万。如需更多数据,请到易车App查看。
国产沃尔沃xc90最新消息图片
在豪华汽车市场,中大型SUV一般是以进口方式在国内销售的,宝马X5、奔驰GLE以及奥迪Q7,BBA德系三强算是目前国内该细分市场的主旋律。
但是在这片主旋律中,二线豪华品牌自然也不甘示弱,以凯迪拉克XT6、沃尔沃XC90为首的车型,进行了轮番的冲击。当然了,冲击的主要手段自然就是价格。
不过相对于沃尔沃XC90,凯迪拉克XT6似乎在进展上更胜一筹,因为凯迪拉克XT6已经实现了国产化。四十多万的中大型豪华SUV车型,让人直呼“真香”。不过不出意外,沃尔沃也即将跟进凯迪拉克XT6的国产化进程。
因为最近,部分媒体曝光了沃尔沃零部件供应商的信息,其中提到了536项目。沃尔沃内部车型代号的规则是:第一位数字代表不同的级别;第二位数字代表第几代产品;第三位数字代表车型。
根据目前沃尔沃的命名方式,5、3、6三个数字分别代表了中大型、第三代、SUV车型,也就说536项目就是沃尔沃XC90的国产化项目。而536US就是美版的沃尔沃XC90车型,很显然,未来美版、中版的沃尔沃XC90都会在国内生产,具体的地址就是中国成都。
联系到之前爆出的部分信息,可以确定的是,沃尔沃XC90国产化在即。而作为沃尔沃车型的旗舰产品,XC90代表了沃尔沃最强的气场,在之前,想必大家都对沃尔沃XC90有所了解。
诚然,沃尔沃XC90的优雅气质,在中大型SUV车型中独树一帜。大方简约的外观设计,标志性的雷神大灯,安全性强的主打卖点,都是沃尔沃XC90让人印象深刻的地方,但是抛开这些,沃尔沃XC90最让人铭记的,还是他的价格策略。
2019年9月份刚刚完成改款的沃尔沃XC90,在成都车展成功上市,但是当时上市的消息还没过去多久,又一则信息让人吃惊:上市不到一个月,沃尔沃XC90就狂降13万元,不足50万元的价格同样是真香的代表。
也许有人说上边提到的价格信息跟今天的国产化信息风马牛不相及,但是实际上,车型的国产化对消费者最大、最直接的影响不就是:车子更加便宜了,本来就降到了50万元区间里的沃尔沃XC90,国产化以后跌到40万元出头是很有可能的,甚至就目前沃尔沃的价格体系来说,最低配不足40万元都是可以想象的。
说实话,即便是这样的沃尔沃XC90,也很难对BBA车型产生太大冲击,本来想买宝马X5、奔驰GLE以及奥迪Q7的朋友,依旧会坚信BBA品牌的品牌效应,而沃尔沃国产化冲击最大的,必然就是老对手凯迪拉克XT6了。同样的定位,同样的二线豪华品牌背景,甚至同样的高性价比路线,沃尔沃XC90手里的筹码似乎更多。
宝马X5
奔驰GLE
奥迪Q7
疆哥向来是个喜欢建立在数据基础上谈观点的人,目前来看,凯迪拉克XT6在2019年7月份正式上市,但是在半年的时间里,凯迪拉克XT6销量似乎不那么乐观,半年卖出了5795台车,不过考虑到新车型刚上市不久,而且去年也没有什么太大的市场优惠,这样的数据也还算可以。但是以进口方式存在的沃尔沃XC90,势头看起来更猛一些。
沃尔沃XC90在2019年全年总共卖出了20407台车,甚至比BBA旗下的奥迪Q7都多一点,换算成半年销量的话,沃尔沃XC90半年大概卖出了一万台车,这个成绩相比于凯迪拉克的5795台车,似乎有些优势。若是再考虑到目前爆出的国产化信息,那么沃尔沃XC90称霸豪华中大型SUV汽车市场,都不是什么不可想象的事情。如此看来,沃尔沃XC90国产的计划,目标之明确,杀伤力之大,真是让人感叹。
只是回过头来说,一味打价格战真的是沃尔沃XC90,甚至沃尔沃品牌在豪华市场的出路吗?不尽然!但是就凭借吉利汽车在国内的丰富资源,以及吉利汽车与沃尔沃之间愈发暧昧的关系,国产、走量或许是沃尔沃XC90的一大杀器。试想一下,40万元的沃尔沃XC90,还有什么理由拒绝呢?
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,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。